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處于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中國酒店業,面對前所未有的錯綜復雜環境,不可能獨善其身。總體來看,中國酒店業深深扎根本國國土國情,具有中國特有的強韌生命力。 
    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處于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中國酒店業,面對前所未有的錯綜復雜環境,不可能獨善其身。目前局部地區和部分高端酒店所受影響較為明顯,但從總體來看,中國酒店業深深扎根本國國土國情,具有中國特有的強韌生命力。 
    當然,中國酒店業當前采取何種應對策略,對于其能否安然度過這次危機至關重要?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在困難之時,最關鍵是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我們的溫總理說:“在危機中,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信心是寶貴的財富,是人們走出低谷、跨越險灘的精神之源,是人們戰勝危機、化險為夷的力量之源。而“危機”二字,顧名思義,一指風險,一指機遇,風險與機遇就如同一對孿生兄弟,危中寓機,機中有危,相伴相依,同生共長。 
    毋庸置疑,中國酒店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在危機中必然受到市場經濟殘酷無情的考驗,優勝劣汰的市場潛規則將會導致酒店行業面臨重新洗牌的格局。不過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大多酒店的經營者們在危機中頂住了壓力,表現出了清醒的頭腦和積極應對的態度,沒有陷入盲目悲觀的泥潭不可自拔。他們有迎接各種困難和挑戰大無畏精神,增強了調控復雜局面的能力,增強了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增強了抵御超大風險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的酒店業只要能振奮信心,砥礪勇氣,攻關克難,終會走過風雪寒冬,迎來鮮花綻放的春天。 
    在困難之時,中國酒店業站在風口浪尖上,不想破碎,只能更強。其一,調整客源結構,瞄準內需市場。根據網站上大量的統計數據顯示,以國際商務客人和旅游客人為主的高端酒店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成了最大的受災戶。因此,當前各大酒店尤其是高端酒店應該改變長期忽視國內市場的理念偏差,在保留原有定位的基礎上,調整客源結構,瞄準內需市場,挖掘服務潛力,著重加大對大眾化服務、經濟型品牌、中低端產品的投入,同時適應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從而擴大市場占有率,增強抗風險的能力。其二,多元化經營,溫馨化服務。 
    酒店業尤其是大型酒店集團應實施多元化市場經營戰略,靈活運用租賃經營、特許經營、收購兼并等多樣性方式,重視開拓商務會展市場、觀光旅游市場、休閑度假市場等專業性市場;同時,從酒店內部挖掘潛力,提升細節性服務,實施溫馨化管理,做到成本有效控制,從而為客人提供價廉質高的酒店產品,以提升酒店整體應戰實力來化解經濟危機。其三、遏制盲目降價、巧思擴大營銷。現在大部分酒店都屬于高投入、微利潤的行業,降價空間十分有限。 
    而在經濟低迷時期,如果過分依賴降價策略,把它作為“萬靈丹”和“特效藥”,不僅治不了病,還有可能對酒店經營雪上加霜,致使其陷入惡性競爭,從此一蹶不振。因此在滿足市場現有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抓牢商務會展市場,開發度假旅游市場,升級優化管理軟件平臺,擴大營銷網絡和推廣網站建設,都會給酒店業帶來一番新氣象。其四,儲備人才資源,釋放工作潛能。在危機的環境中,人才的積極性和貢獻率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之一。
 酒店業如果能夠把這一特殊時期作為其修養生息、儲備人才的最佳時期,做好員工培訓,提高整體素質,并適時引進人才,停下來“歇一歇”,將為危機過后走更遠的路做好準備。其五,內外團結一心,上下榮辱與共。酒店行業的經營者和管理者們應該集思廣益,通過舉行座談交流、開展內部培訓、組織技能大賽、升級互聯網和管理軟件平臺、搭建酒店與政府信息交流橋梁等各種方式,突破自身發展的各種囹圄和藩籬,看到另一片不同的“天空”。這種合作不僅是酒店業之間的戰略合作,也可以是酒店業與其他行業間(旅游業等)的戰略聯盟,政府機構、行業協會和酒店企業大家抱團取暖,同心同德,力量無窮。 
    在困難之時,政府出臺的扶植政策是最好的“強心劑”。面對金融危機的影響,酒店經營者們無疑應該是站在第一位的,但是單單依靠酒店業自身,肯定是身單力薄、不堪重負的。因此,更重要的是依靠我們政府的領導和支持,概括一下,就是“一基礎兩保障和兩希望”:“一個基礎”是指政府相關部門盡快出臺切實拉動服務消費的有效措施,如帶薪休假制度、旅游與酒店相結合的套餐活動、政府財政補助開展各類促銷活動和會展活動等等,進一步推動國內消費市場,實現共贏局面。 
9 1 2 8 : | (本文已被瀏覽 6485 次) |
|